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健康知识 >> 天使心声

规培之路

  • 时间:2020年7月14日
  • 浏览次数:17076

  

               ——记苏州中医院规培学习体会
  2019年9月进入苏州市中医院开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,时间如白驹过隙,至今已快一年。在这宝贵的一年里,循序轮转了外科、内科、生殖科、骨伤科、针康科等科室。

  在肛肠外科,见识到王主任关于“加速康复技术在肛肠病的中医传统治疗的应用”的新技术;在生殖科,领略到夏老的“奇偶数律与流产的相关性研究”的实际应用;在针康科,感受到张主任的“针刺结合易筋经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及心理的影响”的新理念;在骨伤科,龚老的“骨折疾病的逆损伤”思想,姜主任的“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”理论,李主任的“人工智能融合传统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”的想法,这些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拓展尝试,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更快的康复,更是发扬了祖国医学。青苗老师马老师告诉我,在掌握好现代医学的前提下,打好中医基本功,将二者有机结合,对疾病的诊治会有更多的思路。这些都大大激发了我对传统医学的兴趣,下面将近一年的中医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。

  医学不同于其他行业,她是治病救人的,而百姓的健康关系着民族的兴衰与繁衍,正如《医门法律》所说“医之为道大矣,医之为任重矣”。学习中医之前,首先要修心,修的是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心,而修心,古代先哲们说,修心必先修德,修德之后,乃是治神。先说医德,无论哪一行,德性是入行的前提,医学更是,《医学心悟》曰“其操术不可不精,其处心不可不慈”,修德让我们一切以百姓健康为中心,又让我们抛弃杂念,专于术业,工作中的些许委屈,不被病人理解,换位思考,更能坦然处之。“药王”孙思邈的“大医精诚”更是对医德有一个精彩描述,大概意思是:善医德者,心系病人,体恤病人疾苦,发自内心的为病人着想,才能成为百姓信任的好医生,如此可为苍生大医,反则是含灵巨贼。即使是初出茅庐的小医,首先要先学习“大医精诚”的精髓,先从修医德开始。修德处事,谦虚好学,医者仁心为己任。其次,就是养成中医“辨证论治”体系的思考模式,在传统医学特色理论指导下,辨证论治,遣方用药,也可理解为是“治神”。也正是带教老师们告诉我最多的,就是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,摒弃脑子中“形”与现代医学解剖的联系,尝试用带有哲学思维的“整体观念”和“辨证论治”去思考问题,从疾病这些杂乱无章的外在表象中,看到其内在本质,步步升华,从症到证,从证到机,从机到病,从病断治,治后法出,法以方传,虽然至今有些未解,但一直往这方向努力,有了目标,思路才不会乱跑。

  中医学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要想修得真经,必须德才兼备,精力充沛,心无旁骛才行。更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,循着前人的指导砥砺前行。中医学之所以千年流传至今,正是通过一代一代的师承授受环节不断地发展壮大才实现的。中医学巨著《黄帝内经》就是口传心授的问答记录。三人行必有我师,向每一个有一计之长的人学习,不计较年龄,不计较性别,不计较资历。正如叶天士“十二岁至十八岁,数年之间,易十七师。闻某人有一所长,即往行而后执弟子礼”。只要有机会,便要向别人学习讨教,现在想想,以前倒是浪费了很多机会。如今倍感珍惜,更是感谢自己单位给的机会,必然要尊师重实践,努力探索,勤奋学习,以求踏入那中医之门,取得那治病真经。

  苦修德,勤师承,如果自己再不好好读书学习,刻苦夯实基本功,那真是浪费大好时光。带教老师和相关中医经典告诉我,多读经典,读多才可意会,意会才可入门,正如徐灵胎《慎疾刍言》所言“乃世之医者,全废古书,随心自造,以致人多枉死,目击神伤”。而中医基本功的训练,恰恰是以读书与临证为主体,读书更是其中的桥梁,不可不为。因为前人的经验与心得,都是凭借书籍而流传至今的。如蔡尚思所说:“对于活老师来说,图书馆是死老师,死老师远远超过了活老师”。对于我来说,看了这些话,至今心中懊悔,时间用在了错的地方。如今想更改,难上加难,但仍不会放弃,上下求索,取得真经。言归正传,读书必然要择书而读,老师们推荐我先读古代经典,如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》等书,就是先立好规矩,以为方圆。可惜的是上了大学后,一直在通读教科书,没有把经典与理论有机的结合,相互孤立,更没有联系实际,死读书,收效甚微。如今通过规培,思想上拨乱反正,顺势而上,相信为时未晚!只有熟读经典,树立朴素的辨证哲学思维,再通读《药性赋》、《汤头歌诀》、《医学真传》、《医学三字经》等,由浅入深,步步为营,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,联系临床,逐渐从书本知识演变转化到临床上来,方是读书之根本。老师们告诉我,经典原著,最好读文言文版本,领会其意,最好不要看现代的白话文,从涩难开始,一字一字读,日积月累,由少到多,由浅到深,正所谓“百尺高台起于累土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”,只要勤学苦练,相信功夫一到,就是豁然开朗之时。我听了老师的鼓励,很是激动,可自己读起来,确是如同嚼蜡,艰涩难懂,可我一定要坚持,努力突破自我;其次是精读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等。因为她们包括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,医理简略精深,疗效确切可靠,观察历代医学大家,基本都是以这两本书为学术根基的。精读之后,就是博览,比如各个医学流派,这样可以相互印证补充,避免狭隘。正如岳美中先生说:“专学伤寒,容易涉于粗疏,专学温病,容易流于清淡,粗疏常致于愤事,清淡每流于敷衍”。所以说,建立在博览的基础上的精读,才是真正的精读。想起自己,如今也只是了了几本而已,羞愧不已;最后,就是老师们说的,读书之后,不可荒废,还是要及时复习,尤其是临证上的不断温习,才能对书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刻,而且书本对疾病的指导也越来越显著,老话说的好,书读百遍,其意自见。

  修心、师承、读书,最后就是学习必须致用,学习中医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临证,为了治病救人,只有在临证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学习理论的效果,才能够以德服人,才能够治以神用,更是能够师承有方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见闻之知不是真知,若是真知,必行了方见得”。中医学能够传承几千年,能够在现代医学占绝对统治中生存,其根本原因,就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疗效,有现代医学所不具有的超前疗效。学习中医就是在于此,学好真经,治病救人,服务一方百姓。而如何临证呢?前辈老师们给的建议就是:“医只三事,曰证,曰脉,曰药。”治病之前,先认识证,岳美中先生常说:“病不能识,何以言治?”医疗实践从“认证”开始,经历“症状”,体会“证候”,熟知“病机”,知晓“疾病”,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,不断提高认证的准确性,理清中医“辨证论治”的思路,陈若虚说“证不在难,意会则明,”蒲辅周说“凡病须认清有无外感,急性病重在表里、寒热;慢性病重在虚实、寒热。”认证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,老师们每每告诉我说,珍惜每一次临证机会,对每一个病、每一个症细细推敲,不能轻易放弃,火候一到自然有融会贯通之时。 再说临证具体之法,就是四诊十二纲,四诊: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;十二纲:“阴、阳、表、里、虚、实、寒、热、风、湿、燥、火”。通过问诊获得病人自觉之症,《医学心悟》十问歌应该熟背,遇到患者,一一对照询问,勤加练习,自然熟能生巧;而他觉症状主要通过望、闻、切诊获得,带教老师说,望诊中尤其舌诊要日日练习,前人有“舌为心苗,苔为胃草”之说,可见其重要地位;而切诊中脉诊更为重要,提到中医,人们首先想到把脉,把脉几乎成了中医的代名词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夫判阴阳表里于点按,断寒热虚实于分寸,洵方技之切要,最为难焉,故曰:脉者医之大业也。”临证之时,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脉诊,确实不易,这个更需要长年累月练习。最后就是识药遣方,临床跟师时,每每必然要描药抄方,结合十二纲,细细体会老师的用药处方,因为方药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,直接作用于人的机体,对于选药、组方,应慎之又慎,从入门开始就养成谨慎、细致的作风。如孙思邈所说:“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。”

  以上是我在苏州中医院培训一年的中医学习体会,作为未入门新手,错误之处难免,请大家批评指正。让我们一起学习传统医学,把我们的中医瑰宝传遍全世界,造福人类!

                     (急诊科 李道卫)